KMS of Xinjia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CAS
红外尘埃Bubble N22:膨胀的HII 区及其周围的恒星形成 | |
纪伟光![]() | |
Subtype | 硕士 |
Thesis Advisor | 周建军 |
2012-05 | |
Degree Grantor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Degree Discipline | 天体物理 |
Keyword | 星际介质 电离氢区 分子云 恒星形成 |
Abstract | 我们的工作是研究红外尘埃Bubble N22周围的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 我们对N22进行了多波段研究。利用了7大巡天数据:2MASS、GLIMPSE、 MIPSGAL、NVSS、GRS、FIS-AKARI和BGPS,还有JCMT的 12 COJ= 3-2 与KOSMA的 12 COJ= 2-1和J=3-2。 从JCMT 12 COJ= 3-2积分强度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几个团块组成的一 个分子壳层。这个分子壳层与8微米辐射示踪的光致电离氢区符合得很好。这 说明N22在膨胀并扫集周围的物质。我们对KOSMA 2条不同跃迁谱线的强度 做比,比值较大的区域与壳层符合得较好,这说明激波与周围的分子云环境 有相互作用,也说明了N22是在膨胀的。为了寻找N22的激发星,我们发现11 颗O型星位于N22电离氢区的内部,其中的5颗甚至位于20厘米连续谱辐射 的空腔内,所以我们认为这5颗O型星很可能就是N22的激发星候选体。为 了研究N22周围的恒星形成情况,我们利用红外颜色判据,发现29颗年轻星 (YSOs)位于稠密的云核和相互作用较活跃的区域,这说明在N22周围,恒星 形成确实存在,而且这些年轻星很可能是由于电离氢区的膨胀形成的。我们估 算了与5个BOLOCAM的点源相对应区域的尘气比,发现尘气比值大的地方恒 星形成活动比较活跃。最后,通过对比N22的动力学年龄和形成分子壳层团块 所需要的年龄,我们得出辐射驱动压缩模型可能更符合N22. |
Subject Area | 恒星和恒星物理 |
Pages | 58 |
Funding Project | 恒星形成与演化研究团组 |
Language | 中文 |
Document Type | 学位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xao.ac.cn/handle/45760611-7/345 |
Collection | 研究生学位论文 射电天文研究室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纪伟光. 红外尘埃Bubble N22:膨胀的HII 区及其周围的恒星形成[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红外尘埃Bubble N22:膨胀的HI(5606KB) | 暂不开放 | License |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