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of Xinjia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CAS
毫秒脉冲星的偏振观测研究 | |
闫文明![]() | |
Subtype | 博士 |
Thesis Advisor | 王娜 |
2011-06 | |
Degree Grantor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Degree Discipline | 天体物理 |
Keyword | 毫秒脉冲星 偏振 星际介质 电离层 |
Abstract | 本论文介绍了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两项主要工作。 第一工作是对20颗毫秒脉冲星的偏振观测研究。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给出了20颗毫秒脉冲星的偏振轮廓。观测是利用Parkes天文台64米射电望远镜进行的,这些观测是PPTA项目的组成部分,所用的接收机系统是多波束接收机,中心频率是1369兆赫兹,后端系统是Parkes第二代脉冲星数字消色散系统PDFB2。因为这些观测的总积分时间很长,所以最后叠加得到的偏振轮廓有很高的信噪比并且展示出了很多以前未探测到的轮廓特征。有13颗脉冲星的辐射宽度大于脉冲周期的一半。对20颗毫秒脉冲星中的大多数而言,随着轮廓相位的变化偏振的变化是很复杂的,偏振位置角的变化一般不符合旋转矢量模型。然而,毫秒脉冲星的偏振性质与正常脉冲星(非毫秒脉冲星)是相似的,这表明两类脉冲星基本的射电辐射机制是相同的。这里的结果支持毫秒脉冲星的射电辐射起源于距离磁层较高位置的观点,射电辐射区很可能靠近高能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辐射区。我们还得到了20颗脉冲星的法拉第旋转量(RM),其中8颗脉冲星的RM值是首次公开发表。 第二项工作是研究20颗毫秒脉冲星的法拉第旋转量随时间的变化。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给出了在20颗毫秒脉冲星中观测到的平均偏振位置角随时间的变化,这些观测是PPTA项目的组成部分。结果表明观测到的平均偏振位置角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地球电离层RM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两个地球电离层模型来修正电离层的贡献,结果显示基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的模型给出了最好的结果。我们没有在星际RM中发现显著的长时标的变化,典型的上限是0.1 rad•m-2yr-1。少数情况下,观测到了RM在几百天时标上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能是穿过观测者实现的磁化等离子体区域引起的,因为这样导致的星际磁场强度太高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这是由星际电子密度和磁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随机的统计涨落引起的。 |
Subject Area | 致密天体、高能和基础物理 |
Pages | 94 |
Funding Project | 脉冲星研究团组 |
Language | 中文 |
Document Type | 学位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xao.ac.cn/handle/45760611-7/351 |
Collection | 研究生学位论文 射电天文研究室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闫文明. 毫秒脉冲星的偏振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毫秒脉冲星的偏振观测研究.pdf(5176KB) | 暂不开放 | License |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